中国教育,惹不起你躲的起—两个中产家庭“出走”的故事
文章来源:www.lilybai.net 编辑:菲律宾移民 发布时间:2015-11-05 浏览次数: 次
这两个家庭,都非富贵,为了孩子,也为了自己,选择“出走”。这样的现象,究竟是少数,还是已经逐渐成为中产家庭的潮流?故国故土,总让人无限眷恋,离开,难道是“非此不可”?
五年前,Harry到了上小学的年纪,作为父母,我们没有追逐所谓的名校,而是选择了北京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。
我和我先生都是北大毕业,都认为是否上一个最优秀的大学,对后续人生并不是决定性影响。每个人有自己的智商水平,如果他不是某个层面的人,即使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或其它方式而进入另一个学习竞争环境,他也会和周围的人有差距,在这个差距中有些性格的孩子就会不自信不快乐。所以我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是出类拔萃的精英,他只要做自己就好,我们也不需要他来完成父母的人生梦想。
我生长在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,小学在崇文区一个很普通的学校,周围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。但是我从小读书就很轻松,高中考上了当时排名第一的北京四中。当我兴高采烈的把这个消息告诉小学班主任时,她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四中。那时,我的初中同学很多上了技校、中专,现在做会计、酒店管理等工作,不少人过得很不错。
我考试比他们出色,后来上了北大,但我从不觉得自己的人生就高人一等,考试能力不是社会生存能力,不是财富能力,更不是幸福人生的保证书。我们这些同学里最成功的,也不是当时学习成绩最好的。
一个人学习上是否聪明,与他在社会上过得好不好,是不一样的。虽然社会一直在变,但我深信,名校和高学历不是唯一的出路。因此,在我看来,没必要为此目标付出太多,顺其自然就好。
可是在国内高度竞争的环境下,坚持自己的观念是困难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夫妻想减少社会压力对自身行为的干扰,但这真的很难。我们也常常怀疑自己这样的思考和行为,是否正确,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的未来。
像我们这样放养孩子的教育方法,在朋友圈里也算个异类了。我们周围的朋友都努力让孩子上北京实验二小、史家小学这些名校,他们的孩子多少都有一技之长,而Harry什么技能班、学习班都没上,周围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解。
在周围几乎所有父母都在给孩子加压的时候,我发现坚持宽松的教育方法,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变得有些孤单。我儿子小的时候,周围还有一些同龄的玩伴。他们一见面,就开心得大叫,然后疯跑着去玩各种游戏,欢乐洋溢。读幼儿园大班时,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,他周围的同学几乎都去上各种补习班了,比如主持、朗诵、英语、识字等。
刚开始Harry还能和比自己小一两岁的孩子玩。等他再大一点,他在小区里真的就找不到玩伴了,其他孩子都在上各种补习班、兴趣班,做各式各样的作业。
Harry是一个偏内向的孩子,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,所以我和我先生都希望他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长大。在小学报名时,我们去的H小学非常普通,孩子的家长有不少是自己做小生意的外来居民,或者是极为普通的劳动者。我觉得他们很淳朴,也很看重孩子的教育。Harry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挺好。
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的课业压力,这样他能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和探索世界。孩子在自由行的游历中获得很多对不同文化的体验,也许这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能激发思考和扩展视野。
平均每年,我们会带儿子旅游一两次,有时候会向学校请假一个月之久。儿子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,她教学水平很好,也理解我们对孩子的态度,会很顺利地准假。但是数学老师会表示担忧,因为不少老师很看重孩子的分数,自己也有考核压力,非常不愿意学生请假,怕影响总体成绩。
我们的无奈
在国内的公立学校,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:学习是孩子的唯一出路。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差,是非常难在公立学校获得宽容和尊严的。
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,其他孩子也会以老师的喜好和评价标准,来形成自己衡量他人的标准。好在Harry学习成绩好,是那种比较听话的孩子,他对公立学校的体制还是比较适应的。
但是竞争的压力无处不在,学校会在每个学年的末期,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劝退学习最差的学生。儿子班上总会有一个被老师定性为”最不好”的孩子。
小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老师影响,老师如果孤立某个孩子,其他同学也很容易孤立他。可是,在某个所谓“最不好”的孩子离校后,就自然而然冒出来另外一个“最不好”的孩子。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游戏。
这些被劝退的孩子到底去了哪里,我们也不再知道。在公立学校的体制里,一个成绩不好又不守规矩的孩子,真是很难获得友谊和尊重。
北京绝大部分公立小学,课间是不让孩子出教室的,怕孩子出安全问题。学校也不会直接禁止学生去操场。但是老师会要求:学生如果要去操场,要么走路,要么围着操场老老实实地跑圈,不可以追跑打闹。
孩子们觉得只走路或围着操场跑圈很傻很无聊,所以也就不愿意去了。于是孩子们课间就在教室里玩,可是老师只让孩子们玩“安静文明“的游戏。
有一阵Harry和同学们喜欢叠青蛙,叠完了之后要比谁的青蛙跳地远,老师觉得这样孩子们会很激动,又喊又叫,也可能撞到东西,明令禁止了。
经过几轮不同游戏的尝试,最终孩子们玩起来一种叫“波波仔”的游戏,它有医生系列、外星人系列等,这个游戏在北京小学生里流行很广。他们一说到某个系列,就围成一圈,同时叉腰同时伸手,做出一系列动作来比试,还可以完全不发出声音。孩子们很高兴的玩,但我看了觉得很悲哀,本来孩子们处在最活泼的年纪,却连基本的天性都给限制了。可是从学校的立场来说,这也是无奈之举。
除了北京几个非常有名的学校比较强势,能够另设机制外,其他的学校都在各种考核压力下,在没有相应机制保障的时候,选择了最安全的管理方式,尽管这种方式是不符合孩子天性的。
虽然我们家长不想给孩子压力,可是难以抵挡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。我儿子到了小学三年级末期,随着考试的压力临近,主课老师占用大量的时间,甚至是眼保健操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,让孩子猛攻考试的科目。
几周下来儿子的视力迅速降低。也许长期缺少户外活动,已经使得视力不好,而密集的题海战术,更加速了这个过程。Harry近视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触动非常大,因为我们一直希望他轻松的成长,不给他报任何补习班,也不让他过度学习。但社会的压力依然雕塑着孩子,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,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。
我们能够抵挡住家人给他的压力,可是实际上我们抵挡不住整个社会给孩子的压力。有时候,想选择一种成长环境,并不简单是选择一个学校,也不是选择是否去上学习班,而是要选择一个社会体系。也许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环境选择,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。
于是我们有了移民加拿大的想法和行动。我们的移民过程很顺利。拿到移民纸的那一刻,我们都有表面的欣喜和内心深处的无奈的叹息。
好分数不等于好人生
2013年秋天,我们全家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。行前,在我们刚和儿子提出移民想法时,他不同意,他说自己在国内语文是班里最高分,如果到了蒙特利尔,法语变成了语文,那他的语文就是最低分了。但是到了蒙特利尔第三天,他突然主动说很想留下来上学,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了他的这个改变。
从Harry在加拿大上学的第一天到现在,一个学年过去了。他也从小学六年级变成了初中一年级。从不会说任何一个法语词,到现在已经可以比较流利的和别人用法语交流。他每天上学都是高高兴兴的,没有我们预想的在陌生语言环境下的巨大压力和不自信。
在这里我们依然选择的是普通公立学校,周围依然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和私校。但是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,不认为高学历是孩子的唯一出路。实际上很多博士毕业生的工资也未必比大专生高多少,可能只是2-3倍的差距,而不像国内也许是10倍的差距。
就业机会也不和学历高低或学校排名成正比,甚至大专生是更容易找到工作的,因为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已经胜任大部分企业的需要。
现有社会的收入体系和就业机会,深刻影响着教育体系,影响和包容着父母们的选择。我们的宽松教育观念,不再是孤立的,也不是唯一的。教育观念多元,互相尊重,没有必须如何如何做的压迫感。
这里的各种课外班,选择很丰富,不再以学到某些知识或拿到某些等级证书为主流。户外活动非常受重视,课间时间有充分保障,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大雪纷飞,孩子们都有充足的时间在户外玩耍和追逐。
学校的任何一次考试都不排名,也不打听别人的成绩。我发现孩子最大的变化是,虽然他成绩不是最好的,但是他仍旧觉得自己很好,变得比过去自信多了。他提到班上的同学,会告诉我谁谁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,但是不会去刻意评价别人聪明还是笨。他对人的评价变少了,他开始觉得,随便评价人是件不礼貌的事情。
各教育局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比较信息。每个地区教育局,都是靠这个地方居民的校税来维持,教育不好,房价就低,校税就少,教育局的日子就不好过。所以教育局都很努力,目标也很清晰,争取进入正向循坏。他们不是靠血汗换来的业绩晋升,而是靠服务好本地居民来生存。
公校的教育资源与设施,在同一个教育局内力求平等。我感觉公校的职责首先是培养好普通人,而私校的目标是培养出精英。
在社会压力降低的情况下,孩子会有怎样的童年,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父母的态度。我虽然希望孩子较为轻松,可我自己毕竟是应试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,还是会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压力。
比如在北京时,Harry语文考了97分,我脱口而出的问题是:“小学的考试多简单,这还得不了100分?”他的身体协调能力不太好,有几次在平地上走路也会摔跤,有时我表现得非常不耐烦。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藏着一个苛刻挑剔的父母。当我意识到这点后,我就开始调整心态,去接受自己的孩子,也接受自己。
教育永远都有新问题,有新焦虑,无论何时何地。但所有的问题与焦虑其实都是社会和父母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。
在北京,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就业现状的缩影;孩子较少的户外体育时间,是社会医疗机制(孩子在学校受伤谁承担医疗责任)、独生子女以及价值观的综合结果。在家里,孩子体会到的要求和苛责,是父母成长过程和心理模式的体现。选择东方还是西方,很多时候是在选择自己而不只是孩子的生存环境。能否允许孩子做好自己,是在和自我内心对话,而不仅仅是对孩子的陟罚臧否。
上面这篇文章,这对夫妻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,就是:移民加拿大。还有一位家长也是做了同样的选择,看看他怎么说的:
文|笑蜀
孩子初升高,侥幸考上省重点。太太意犹未足,认为孩子本来可以百尺竿头,之所以不能更进一步,考进最好的中学比如华师附中,责任全在我——都是我一直纵容孩子的懒散。于是孩子初中毕业时,太太专门安排了一个饭局,美其名曰同学告别会,实际上只是请来几个同学家长——几个尖子生家长;酒过三巡,我才明白她是要给我上课。不吃这餐饭,我现在都还懵懵懂懂,这餐饭吃完,我算大开眼界了,原来尖子生都是这样炼成的呀。整个初中期间,当家长尤其是当妈妈的,基本上就没正经事儿可干,都做孩子的全陪了。给孩子每天送饭送菜;周末陪孩子上这个辅导班那个辅导班;每年寒暑假放假之前,都要挖空心思到处打听哪门课哪个老师办的辅导班最好,然后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去。甚至自己跟着上课,孩子坐前排,自己坐后排,这样既可以监督孩子,也可以监督老师。
这么一来,孩子就跟职业运动员差不多了。几乎每个所谓尖子生的背后,都跟着一个专业团队,专职做生活服务,以及战略战术研究,情报搜集和分析。相形之下,我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流浪猫,学习上我基本不管,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信任孩子,但实际上是听任孩子只身迎战一个一个疯狂的狼群。
还好,孩子还没有败下阵来。但我并不想吸取什么教训,高中两年,我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太管。据说但凡省重点,现在都被家长包围了——他们在附近居民区租下房子,一家老小都住进来,专门陪孩子读书。但我的孩子,还是每天起早摸黑赶公车,中间还要转车。我儿子的同班同学,现在都没有休闲,甚至上厕所手中都攥着书。但我儿子至少每天一次篮球照打。我儿子有个同班同学,全年级排名第四,考北大清华肯定有如探囊取物。但前提是,他父母对他的时间控制精确到每一个小时。只要有一个小时孩子成了断线风筝,父母都会惊惊惶惶,不停地电话寻人,直到孩子重新回到书桌前,心里才算一块石头落地。
竞技如此白热化,投入少一丁点,名次就会后退大半截。所以孩子的年级排名,一直徘徊在100到200名之间。很有几个老师,很多次语重心长地给我说,孩子其实大有潜力的,这样子可惜了。我都只是笑笑。我的考虑很简单,成绩是不是最好不重要,重要的是别拼出精神病。成绩最好,精神不正常又有何益?美国爱荷华大学两次震惊世界的凶杀案,凶手不都是从咱中国去的尖子生吗?我访问美国期间,翻译也多次谈到,北大清华好几个留美生,虽然专业上一直很优秀,但由于精神原因,最终都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,要么进大牢,要么进精神病院。
在我看来,毋宁说,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院。如果说运动员是牺牲身体健康来换取奖牌,那么尖子生不仅是牺牲身体健康,更兼牺牲心理健康。他们往往以心理残疾为代价来换取所谓优质学位。又岂止尖子生才是牺牲品,数量更为庞大的差生群体,他们一直在公开的歧视中生活,没有起码的尊严,没有起码的自信,他们比之尖子生更悲剧。
这其实是说,无论尖子生,还是所谓差生,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根本的差异,他们都是千疮百孔。这种情况下,或许只有中庸之道,才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?基于这个思路,一直以来,我都反对给孩子设定一个最高目标,而只主张给孩子划定一条底线。不求孩子跑在最前面,但求孩子别从底线上掉下来。我以为只有这样做去,孩子身体上心理上的代价才可能小一些,才是对孩子最大限度的保护。
但是,我们的社会却不是这样设计的,我们的教育更不是这样设计的。像我这样来培养孩子,孩子就只能做一个普通人,而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实在太难了。我们没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,除非你有警车开道,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,你的交通肯定大成问题。我们也没有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,除非你有特权或者特别有钱可以享受最尖端的医疗服务,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,你看病也肯定是一个大问题。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、教育体系不是均衡的网状结构,而是典型的金字塔,越往下机会越少,越往下资源越少。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削尖了脑袋往上钻,必须让自己成为人上人。不是人上人就会是人下人,这种风险让每个人都不寒而栗。
于此不难理解,为什么我们那么恐惧,那么浮躁。就好像背后有一个无形的血盆大口等着,谁落到后面谁就会被吃掉,我们只好没完没了地你追我赶,甚至不惜彼此践踏。
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我深知做普通人的艰难。所以,我既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付出巨大代价去做尖子生,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。
我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,让我的孩子乘桴浮于海,彻底退出竞技。只有彻底退出竞技,你才有资格不服从它的一整套规则,才可以不受它的摆布。
这其实更辛苦,乘桴浮于海的经济代价,不是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。但我宁愿多熬夜,孩子也宁愿课余多打工。
退出竞技之后,孩子终于可以学学如何做菜,如何洗衣了;终于可以开始长途旅行了。这些其实是我早就想安排的。我对我的孩子其实有过很多安排,我想让他去武术学校学拳击,去急救中心学救生,去体育馆学游泳,去孤儿学校做义工。总之我认为我的孩子需要全方位的基础知识,尤其需要学习与人相处、与社会融合。但是,所有这些安排都只能是纸上画饼,而又与学校教育绝缘。
当我有机会出访美国和俄国,在剧院看到家长们带着三三两两的孩子一起看芭蕾舞,在美术馆看到老师们给成群结队的孩子讲解原版世界名画,我的感受非常复杂,既羡慕,又绝望:这才是人的教育,爱的教育。可人的教育、爱的教育的春风阳光,什么时候才能普降到我们中国孩子的身上呢?
只是因为我的孩子即将乘桴浮于海,我才发现,原来有那么多的家长、那么多的孩子都在用脚投票,用这样的选择来抗议中国的教育。这也是我的抗议。
电话:13696905639 13606075003
QQ:1989504433
微信:bai_dongping
邮箱:xmziyuan@126.com
网站:www.lilybai.net
美国置业移民,美国EB3,美国房产,美国绿卡,子愿环球